微信“銀齡學堂”互聯網適老公益課今日開班,北上廣深同上一堂智慧助老課
如何讓老年人在數字時代不再老無所依,讓適老化改造落到實處,給老年人提供真正有溫度的貼心服務,10月14日,在中國老齡協會的指導下,騰訊微信“銀齡學堂”互聯網適老公益課于北上廣深四大城市正式開班。
活動恰逢重陽節,又在2021年全國“敬老月”中,全國各地相繼開展了一系列助老、敬老、孝老活動。在本次課程開始前,微信團隊廣泛收集了中老年人使用手機基礎功能的痛點,有針對性地就微信基礎功能、便捷生活方式、安全上網等方面為中老年人提供專屬課程。
騰訊微信團隊表示,在與中國老齡協會達成戰略協議后,將在未來3年內,幫助1000萬老年人掌握數字化技能、以輕松、積極的姿態融入數字化生活,讓微信成為老年人跨越“數字鴻溝”的跳板。
四城同上適老公益課,面對面幫扶老年群體
作為我國重要的傳統節日,重陽節是弘揚敬老、愛老傳統美德的重要節日。為此,在中國老齡協會的指導下,騰訊微信針對老年群體開展了“銀齡學堂”互聯網適老公益課,切實為老年人“線上沖浪”提供幫助。
據悉,該活動于北上廣深四大城市同時舉辦,活動深入社區前沿,吸引了眾多老年群體的關注及參與?;顒泳劢褂谥腔壑暇€下培訓,對長輩無憂客服專線、關懷模式等微信適老化功能進行深入講解,并現場老年指導群體使用防疫二維碼、乘車碼、買菜/叫外賣小程序、繳水電費/手機費、電子醫??ǖ缺忝窆δ?。
另外,活動也對二維碼、紅包、投訴/報警等安全上網基礎知識做出進一步宣傳。為方便老年人時長溫習該課程,工作人員還貼心發放《銀齡互聯網口袋寶典》,通過多種手段幫助老年人真正掌握沖浪“知識點”。
“之前遇到不會的操作總是要麻煩兒女,現在有一個官方的課程能夠讓我系統的了解這些知識,我感覺我現在懂的比年輕人更多、更細!”深圳市僑香社區居民李奶奶在活動現場表示。
據了解,本次針對線下幫扶的“銀齡學堂”互聯網適老公益課只是騰訊微信智慧助老系列的起點之一。
由中國老齡協會聯合騰訊微信發起的“銀齡計劃”有著更為宏大的規劃——從教育幫扶到風采展示,一步步搭建老年人展示新風采、學習新技能、煥發新面貌的平臺,持續提高老年人生活品質,滿足老年人對美好生活的向往。
整個“銀齡計劃”囊括了“銀齡達人秀”、“銀齡學堂”等一系列活動,線上線下聯動,充分融入老年人生活。其中,“銀齡達人秀”老年風采短視頻征集公益活動目前已啟動,圍繞“活力不設限精彩正當年”主線,60歲及以上老年人均可在視頻號內報名參加活動,并可獲得榮譽證書及騰訊智慧助老大禮包等獎勵。該活動旨在通過微信視頻號為老年人打造一個展示風采的線上平臺,展現新時代老年人豐富多彩的晚年生活和積極向上的精神風貌。
而“銀齡學堂”則由騰訊微信與中國老年大學協會聯合出品,通過系列化場景短片,為老年人融入數字社會提供可持續的社會幫扶,推動解決老年用戶在運用數字技能方面遇到的困難。微信搜索“老年人手機課”進入小程序即可觀看完整課程。
跨越數字鴻溝,微信智慧助老正當時
數字化遇上老齡化,如何讓老年人不再與時代脫節,是當今社會的重要課題。中國互聯網絡信息中心CNNIC最新發布的《中國互聯網絡發展狀況統計報告》顯示,截至2021年6月,我國網民規模達10.11億,其中50歲及以上占比達28,這意味著,每10個網民中就有3個是中老年人。
龐大的老年人上網剛需,讓大力推進老齡事業和產業高質量發展,促進廣大老年人的生活越來越有保障、越來越充實、越來越幸福,成為全社會的共同責任。
中國人口學會會長、中國人民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中心主任翟振武認為,數字技術現在是積極應對老齡化的“支柱”,是提升社會參與的一種重要形式,要把“數字鴻溝”主動轉為“數字跳板”,積極應對老齡化挑戰?!拔覀円獛椭夏耆苏莆諗底旨夹g,開展數字時代‘新掃盲’?!?/p>
以微信群為代表的互聯網社群,由于成員之間不用面對面,對于社會地位和身份都沒有明確要求,減少了由差異導致的歧視,非常符合老年群體社會交往的需求。朋友圈,視頻號等社交平臺也日漸成為中老年人展示自我,分享新知的重要舞臺。
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副教授謝立黎比較過男、女性中老年人使用微信產品的差異后認為,“女性老年人的朋友圈像是普通老百姓幸福生活的縮影,而男性中老年人的朋友圈更多是國家經濟社會的發展變化?!?/p>
龐大的中老年用戶群,對擁有超12億用戶的騰訊微信提出了新要求:探索數字產品和數字服務怎樣兼容并蓄,如何幫助老年人安全、順暢地融入互聯網世界,享受數字紅利,充當老年人進入信息時代的“數字跳板”。這也是是微信團隊長期思考的核心命題和主動承擔的社會責任。
在立體化教育幫扶之外,騰訊微信也將持續響應國家科技助老號召,秉持“科技向善”的理念邁出更多堅定步伐,深度聯合社會各界力量,持續開展各類幫扶活動,在產品和資源上加大投入力度,以實際行動緩解老年人的“數字焦慮”,幫助他們搭上時代的快車道,切實增加老年人對社會的參與感。
文章評論
共有 位網友發表了評論 查看完整內容